2025年10月29日至31日,由慕尼黑大学(LMU)主办的中德“2025 LMU-ChAN科学论坛”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恰逢慕尼黑大学中国学术网络(LMU-ChAN)成立十周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在论坛开幕环节特别举行了十周年纪念活动,慕尼黑大学副校长Francesca Biagini教授致欢迎辞,北京大学副校长宁琦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教授等中国合作高校代表先后致辞。作为该网络的创始成员单位之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师生深度参与了本次盛会,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十一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话发展。
论坛期间,由景观学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中心与慕尼黑大学Rachel Carson Center共同召集的中国国家公园与人与野生动物共存:多学科视角分论坛成为亮点环节。该论坛由Rachel Carson Center中心主任Christof Mauch教授与我系彭婉婷助理教授共同主持,汇聚了景观学、环境史学、生态学、社会学、空间规划等多学科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人与野生动物冲突协调、社区协同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LMU-ChAN科学论坛合影(右4为彭婉婷老师;右3为寇梦茜博士)
我系彭婉婷助理教授受邀作题为《保护地中物种保护与当地社区的空间冲突与共存:来自中国的案例研究》的首场学术报告。她从空间规划与社区治理的交叉视角出发,在系统梳理中国国家公园与保护地体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保护地内物种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大山包保护区内黑颈鹤这一伞护种与当地社区的互动实践,她阐释了如何通过生态系统管理导向的行为分析方法来实现科学细化分区和精准管控,缓解人鹤冲突,推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还邀请了国内外青年博士才俊参加做报告。我院硕士毕业生、现慕尼黑大学博士候选人寇梦茜作了《历史的回响:当代中国狩猎政策再思考》的专题报告,从历史制度分析与政策演进视角对中国野生动物管理政策进行了深刻反思,展现了我院培养的青年学者在国际学术平台上的研究实力。
作为论坛的重要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于2025年11月1日至11月2日赴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在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与访客管理主任/弗莱堡大学Marco Heurich教授的全程讲解下,大家深入了解了德国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野生动物种群恢复、自然教育、访客管理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并就中欧两国在国家公园治理模式、社区参与机制与环境教育体系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现场交流与比较研讨。

Marco Heurich教授做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森林生态系统报告(左图)
与我系彭婉婷老师在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调研(右图)
本次论坛不仅深化了中德两国在自然保护地与国土空间治理领域的学术对话,也为我院推进国家公园规划、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方向拓展了国际合作网络。我院将以此次论坛暨网络成立十周年为新起点,持续推动与德国高校合作,为完善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提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贡献同济智慧。
*此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2208066)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