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 | LANDSCAPE TOUR 系列活动六 “抓住秋天的尾巴,走进公园里的设计现场”

2025-11-13 新闻动态时间: skin1 10 views

秋意渐浓,立冬将至。为了让同学亲身感受建成环境的真实脉动,聆听空间与人的对话,11月上旬,同济大学景观学系Landscape Tour第六场如期而至。本次活动不仅是“参观”,而是“对话”——与设计师对话,与历史对话,更与空间的使用者面对面。

本次阵容强大!特别邀请了VIA维亚景观主持设计师孙轶家老师作为主讲,沈洁老师、李宾老师共同带队,来自建筑城规学院、国豪书院、启迪书院的30多位同学一起,组成了一支充满好奇的探访团。

最特别的是,每到一处,都有“在地向导”同行——他们有的是每天使用公园的居民,有的是活泼可爱的小小志愿者,还有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这场充满温度与发现的旅程吧!

本次参观共探访4站城市绿地,带领同学们感受人文情怀、增添社会视角意识,走进公园、体验风景园林专业魅力。


第一站:乐山绿地(口袋公园)

社区居民代表讲解,孙老师导览

首站来到了焕然一新的乐山绿地。设计师孙轶家老师为我们解读了“众乐之源”的设计理念。此外,每天在这里散步的乐山社区居民王爷叔也为同学们带来了最生动的与乐山绿地的故事。王爷叔指着在“众乐之廊”为同学们生动的讲解公园改在前后的变化,以及社区的‘客厅’为周边居民带来了那些便利。同学们穿行在这座80米长的轻盈廊道下,亲眼看到设计如何将阅读、休憩、管理等功能巧妙整合,将一块城市消极空间,变成了激活整个社区的“暖心角落”。

社区居民代表与同学们交流(左1为孙轶家老师)


第二站:飞行棋幼儿园(学前乐园)

幼儿园大班志愿者导览,孙老师讲解

紧接着,师生一同走进了充满欢声笑语的“飞行棋幼儿园”。本次活动特意邀请了幼儿园的沈老师和几位幼儿园大班的“小小志愿者”介绍他们的每天都使用的乐园。从引力游乐场到跳格子,从戏水池再到小菜园,小朋友们与同学们积极互动。设计师孙老师在一旁笑着补充,如何将“玩+”教学理念融入“飞行棋盘”的每一处设计。从强国之旅到宇宙之旅,从自然生态到时空探索,这个学前乐园不仅是游戏场地,更是一个立体的、可触摸的启蒙课堂。看着孩子们在色彩斑斓的路径上奔跑,感受到了设计对童年最温暖的回应。


第三站:田林公园(社区公园)

孙老师讲解加导览

随后,漫步至田林公园。孙老师以“林间梦田·都市生境”为引,为同学们讲解了如何在高密度的居民区中,通过增设环步道、慢跑道、林荫漫步道和全龄活动场地,打造一个生态与休闲并重的生境公园。虽是秋日,公园里依然充满活力。跑步的青年、推着婴儿车的父母、在悬浮台阶景观玩纸牌游戏的中学生,同学们穿行其间,直观地理解了何为“全龄友好”,何为“社区参与”。


第四站:漕溪公园(历史公园)

同济大学朱宇晖老师

作为园林专家讲解,孙老师导览

本次旅程的终点站,来到了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漕溪公园。这里的“向导”是同济大学的园林专家朱宇晖老师。跟随着朱老师的步伐,仿佛进行了一场时空穿梭,一草一木一石都充满了故事,他从环绕全园的不同高度、形式、功能的“墙”说起,从全园结构整体布局到流觞亭小庭院的桃花眼匠心,将古典园林的符号语言与造园智慧娓娓道来。朱老师引导同学们观察,提醒同学们,曹溪公园的提升既是对古老园林的致敬,也在与飞速发展的城市旋律进行对话。让同学们在场沉浸式的理解设计是要让历史活过来,服务于今天的人民,深刻体会到历史公园在当代城市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结语

这次Landscape Tour,对我们每一位参与者而言,都是一次深刻的“对话”之旅。我们与设计师对话,理解了图纸背后的巧思;与使用者对话,感受到了建成环境的真实温度;与历史对话,领悟了景观的传承与创新。秋雨虽至,心却温暖。期待下一次出发,在真实的场地中,继续探索景观的无限可能!

见康同学游后感言:

“日历翻到‘立冬’,便抓住秋天的尾巴,一起去公园看看季节是如何‘立’住的。今日公园之旅便如一场深刻的对话:秋雨与立冬的对话;植被与空间的对话;生活与惬意的对话以及我与设计师的对话。

就如乐山绿地对于城市更新的思考:昔日脏乱差的封闭场地如何变为少长咸集的公共空间?又如何在老旧的住宅街区焕发新的活力?在一新一旧的对话中,以设计语言将乐山社区改造焕发新的生机。

又如漕溪公园跨越近百年历史的对话:以流畅的曲线与飞速的城市旋律对话,又以现代的设计语言与百年前的仿古园林遥相呼应。设计的言语穿越历史,讲述园林符号的同时又服务于人民。

在夜雨中,我们转身离去,将公园的静谧还给即将到来的长夜,将设计的对话传达到公园的每一位探访者心中。”

王储宁同学游后感言:

“立冬微寒中,随同济景观学系探访沪上四处绿地,深刻体会到设计对城市生态与人文的雕琢。飞行棋幼儿园以童趣互动为核,彩色铺装与游戏设施将自然教育融入空间;乐山绿地的‘口袋公园’模式展现了高密度城区中街道与公园结合的智慧,座椅与植被的错落拉近了邻里距离,强调了其‘众乐之源’的立意;田林公园的乡土植物群落与透水铺装,凸显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而漕溪公园的古典园林意境与现代活动场地的融合,则向我们诠释了传统与当代的共生。一次休闲的公园之旅让我们抓住了秋天的尾巴,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了海派景观的包容万象。”

任字然同学游后感言:

“立冬日,我们随几位老师一同参观了几个园区,从学前乐园到历史公园,无论哪里都各具特色。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飞行棋幼儿园的主题地面铺设,利用彩色方格既迎合了飞行棋的主题让同学们可以自由玩耍,体验真人飞行棋的乐趣;又隐形间划分了不同区块,使得学习与游玩都更井然有序。设计的尺度就是人的尺度,当设计努力满足了生活于此的人们的需求,当人们愿意以迫不及待的姿态畅谈场所带来的便利与乐趣时,设计便真正成为了‘有温度’的设计。”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