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第二期中国试点项目工作营在盐城成功举办

2024-12-13 新闻动态时间: skin1 10 views


  202412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第二期中国试点项目“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I期)”工作营(以下简称“工作营”)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草庙镇成功举办。

  “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World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简称WH+ST),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2年设立的项目,旨在通过提高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的遗产保护意识和能力,以世界遗产旅游为抓手,鼓励平等参与,发展伙伴关系,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I期)于2024年入选第二期WH+ST中国试点项目。第二期项目的整体目标包括以下三点


1. 宣贯和传播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简称OUV),提高大众认知

2. 加强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伙伴关系建设,鼓励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协同

3. 发展以世界遗产价值保护、解说、展示和体验为核心的高品质旅游产品,实现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建设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


    本次工作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同济大学主办,由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草庙镇人民政府、盐城市斗龙港生态旅游度假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由“勺嘴鹬在中国”、盐城市大丰区融媒体中心、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委会支持。

  来自草庙镇人民政府、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中华麋鹿园、东台条子泥景区的遗产保护工作者及景区管理人员,盐城观鸟协会、川竹村、圩东村、东灶村、川东居委会的村民和旅游从业者,野鹿荡景区旅游经营者等遗产地不同利益相关者团体的35位代表;以及同济大学韩锋教授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项目团队一行16人参加了本次工作营。

  工作营围绕以上三个目标开展,包含开营致辞、专题讲座、现场踏勘与集体讨论三个环节,共同探索盐城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的协作平台促进多方交流赋能遗产社区,助力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


开营致辞

 开营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WH+ST项目中国试点项目负责人韩锋教授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项目主管李泓、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科研监测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张亚楠分别致辞。李泓回顾了第一期中国试点项目的路径和成效,并对本次工作营寄予厚望,希望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的工具和方法,搭建利益相关者合作共赢平台,设计高质量旅游产品增进民生福祉。张亚楠对第二期中国试点项目的工作开展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在示范点形成兼顾鸟类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保护以及农业、渔业、旅游业发展的创新性协同模式。


李泓致辞

张亚楠致辞


专题讲座

 工作营当天上午,韩锋教授、“勺嘴鹬在中国”运营总监李静女士、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郭光普副教授为工作营成员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

 韩锋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WH+ST中国试点项目的背景、目标、意义,解析了黄(渤)海候鸟栖息地(I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OUV,分享了第一期WH+ST中国试点项目的工作方法和成果,以及在盐城开展的第二期WH+ST中国试点项目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策略和思路。引导大家开展“责任共担 价值共享”的世界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充分发展以OUV的保护、解说、展示、体验、传播为核心的可持续旅游,建立遗产地合作伙伴关系,实现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

 李静女士介绍了江苏如东滨海村潮间带滩涂渔业可持续管理和候鸟栖息地保护的案例,提出通过传统人工捕获、滩涂轮作等生态方式养殖泥螺、文蛤能够保护滩涂生境并为迁飞候鸟提供食物来源,分享了与村集体、科研机构、公益伙伴、基层管理部门合作促进科学调研、自然教育、可持续渔业发展的经验。

 郭光普副教授介绍了世界自然遗产地不同生境内鸟类筑巢、捕食和繁殖活动与乡村农业和渔业的密切关系,以及不同鸟类的科学知识与保护措施,强调遗产地“人鸟共生”。郭教授采用分组互动的方式引导工作营成员依据地方经验自主讨论并写出遗产地特有的生态友好农产品、可以向游客展示的生物多样性、农事农时、非遗文化和特色饮食等,充分调动了大家发掘地方资源和参与旅游的积极性。


韩锋老师讲座


李静老师讲座


郭光普老师讲座


现场互动与讨论环节


4个试点的现场踏勘与集体讨论

 工作营当天下午,来自遗产地不同单位、社区、组织的35位利益相关者和同济大学团队集体走访草庙镇川竹村、野鹿荡景区、圩东村、东灶村,开展现场工作。四个选点各具特色,充分考虑到了遗产地渔业、旅游业、农业、代加工业的生计类型。先由来自不同乡村社区的营员介绍村内特色资源和参与旅游的困难,随后由工作营集体成员共同出谋划策提出解决方案。现场工作全程通过网络实时直播,便于更多利益相关者在线观看和参与讨论。


Ø 渔业与世界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川竹村是遗产地的传统渔村,面临鱼塘养殖受限、居民老龄化、缺乏旅游参与机会、人与麋鹿冲突问题。工作营成员听取川竹村渔民丰富生动的渔业经验介绍后,提出了“联动景区游线并融合渔业文化展示”“制定不同时节的水产尝鲜体验”“开展滩涂拾贝、潮汐渔汛知识等自然教育”“由年轻导赏员向老渔民学习经验”等策略。

Ø 世界遗产价值解说与自然教育:野鹿荡是生态旅游景区,存在世界遗产价值解说不充分、游憩体验单一、麋鹿过度繁殖问题。工作营成员针对现状提出了“提升和修复现有旅游设施,尤其是观鸟屋和解说牌”“丰富景区植被类型,选择鸟类偏好的果树”“增设旅游线路融合周边乡村景观和农产品资源”“提供景区接驳班车”“与保护区管理部门协商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限制过度繁殖的麋鹿种群数量”等策略。

Ø 农业与世界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圩东村是遗产地经营梨园和种田的农业村,面临农事活动和农产品缺乏世界遗产附加值、缺乏旅游参与机会、如何处理鸟类与梨树关系等问题。工作营成员提出了“开放部分梨树为鸟类提供食物”“为梨园产品申请生态友好型农产品认证”“优化农产品包装设计并融入生态价值解说”“通过梨园慢直播展示农业技术和植物生长过程”“加强梨园和传统文化活动的融合”等策略。

Ø 社区代加工与世界遗产地可持续旅游:东灶村是遗产地经营代加工的社区,存在加工产品单一、缺乏旅游参与机会等问题。工作营成员提出了“由手工经济转型到手工艺产品制作”“缝制简单的土布刺绣和杯垫”“学习并制作刺绣等相关加工产品”“向遗产地景区提供文创产品”等策略。


    全程参与工作营后,村民们表示学习到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和鸟类知识,认知到传统渔业和农业与世界遗产的密切关联,激发了讲好遗产故事的热情。景区旅游经营者们表示社区渔业和农业文化为丰富游憩体验提供了资源和机会。遗产保护工作者和同济大学师生也为社区生计与可持续旅游出谋划策。大家就“景区与社区应密切合作、联动发展”这一观点达成共识并深化落实。

    本次工作营增强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I期)世界自然遗产OUV的保护、解说、展示、体验与传播,促进了遗产地“人鸟共生”、推动了各利益相关者伙伴关系和合作网络建设、以及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有效落实了第二期WH+ST中国试点项目的目标。


川竹村现场工作


野鹿荡景区现场工作


圩东村现场工作


东灶村现场工作


现场讨论汇报与直播


工作营的遗产价值解说折页和文创产品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