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16日,第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在浙江农林大学成功举办。会议主题为“凝心聚力 砥砺奋进”,本届大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邀请全国100余家高校、企事业单位的20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演讲,包含1场主旨报告、4大主题论坛、10个分论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十余位师生出席此次会议,刘滨谊、刘颂、王敏、沈洁4位教师分别作主旨报告与分论坛报告。李烨、黄舒语、贾一非,孙慧怡4位博士生作分论坛报告。
01 主题论坛
刘滨谊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教授、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题目:风景园林三元论在景观规划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发展
14日下午,刘滨谊教授在“本科教育论坛”主题论坛下半场作报告。报告由刘滨谊教授和王南研究员共同完成。报告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王南研究员的教研实践,以景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在城乡规划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应用为案例,阐述了风景园林三元论在跨学科领域教学中的发展与实践。教研实践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人居环境研究方法论与应用》等为教材,显示三元论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城市与景观学前沿等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的授课与学习中均得到有效的运用,据此串联大纲中各个知识点,形成了学科交叉的体系化教学。同时,在专业外语等基础课程中,三元论的双语传播与课程思政内容也别具一格。在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中的应用演进角度出发,三元论的持续迭代不断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7年来的教研实践证明,使用风景园林与人居三元论作为教学主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对于提升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推动学科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题目:“交叉·融合”推进高水平风景园林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14日下午,刘颂教授在“研究生教育论坛”主题论坛上半场作报告,并主持了下半场的主题论坛。报告从研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和《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为切入点,强调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同等地位、同等重要。解决风景园林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的成果应用,应培养研究生善于发现和解决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治理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领域全产业链中的实际问题和科学问题,通过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协同育人,努力做到实践有真景、研究有真题、成果有真用,达到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的目的。
02 分论坛
王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题目:应变之变:基于模式-过程-平台的同济景观实践教育探索
15日上午,王敏副教授在“实践教育与平台建设”分论坛上半场作报告,并主持了上半场的主题论坛。报告分析了当前风景园林教育面临的三个变化,即服务国家战略的场景变化、学科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以及求职理想与用人需求变化,着重从四个方面分享了同济景观实践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探索,包括:以“大思政”紧跟战略需求,以“大项目”实现产研融创,以“双师资”延展实践训练广度,以及以“双赋能”激活学生职业成长动能,探讨如何从基于实践的教育、为了实践的教育到融入实践的教育。
沈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副主任、副教授
题目:设计如何结合研究?研究型设计与设计型研究的产学研协同实践初探
15日上午,沈洁副教授在“教学研究创新论坛”分论坛上半场作报告,报告面对教育、行业与学科的转型发展,提出“将设计与研究进行结合,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当培养研究型设计与设计型研究人才”的观点。认为通过“从设计问题中凝练研究问题,展开科学研究”,以及“以技术研究手段驱动设计过程,促进理性支撑”的方式,可以达成设计与研究的贯连。最后以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空间环境综合提升规划设计为例,对产学研协同赋能的设计研究过程进行阐释。
李烨
同济大学博士生
题目:如何识别流域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制图单元?
15日上午,李烨博士生在“博士研究生国际论坛”分论坛上半场作报告。她提出,制图单元是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化评估的最小单元。为明确流域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制图单元面积,本文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维度,选择了地质水文指标、经济指标、社会管理指标构建多维指标体系及各项指标计算方法,以寻求钱塘江流域最适宜测度CES的制图单元。
黄舒语
同济大学博士生
题目:如何提升城市中心区的夜间活力?基于供需匹配视角的研究
15日上午,黄舒语博士生在“博士研究生国际论坛”分论坛下半场作报告。近年来,城市中心区的复兴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各城市积极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升级环境质量,提升夜间活力。报告以中国上海为案例,从供需匹配的视角,识别夜间活力发展的优质区域与潜力区域。并从供给和需求视角选取7类25个环境影响因子,分析其对夜间活力的提升机制。研究进一步提出“优化夜间公共空间布局、营造多元化夜间活动场景、发展分时段弹性夜间商业”等策略,为城市中心区夜间景观规划与活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城市中心区复兴与夜间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贾一非
同济大学博士生
题目:The degradation and marginal effects of green space under the stress of urban sprawl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14日晚上,贾一非博士生在“国际会议学生分论坛(英文):韧性景观”分论坛作报告。城市扩张对绿地的侵蚀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根据 2005 至 2020 年间绿地的多维特征指标,确定了绿地退化类型。具体而言,选取了10个描述城市扩张的指标。利用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和SHAP模型识别了不同聚类中的关键因素及其压力效应。结果显示,上海的绿地退化分为5种类型。绿地的关键压力因子包括城市扩张强度指标、格局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所有关键因素都表现出明显的边际效应,并确定了相应的临界值。此外,压力效应还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
孙慧怡
同济大学博士生
题目:Responding to the Resilient City: Improving the Runoff-Sediment Synergy Function of Landscape Configurations of Blue-Green Spaces
14日晚上,孙慧怡博士生在“国际会议学生分论坛(英文):韧性景观”分论坛作报告。韧性城市是城市在面临极端气候的一种有效解决策略,洪涝的发生不仅有极大的水量还有泥沙沉积的污染。我们所处的长三角地势平坦,大部分地区高程在江河的洪枯水位之间,多建圩区等灰色基础设施,来抵御洪涝,但这并不是可持续解决问题的手段。蓝绿空间在解决城市洪涝,水沙调控能力具有突出作用,能够从生态性角度弥补灰色基础设施的不足。因此本研究以昆山市全域为例,揭示影响水沙协同调控的关键格局因子及其在不同情景下的服务效能差异。
03 闭幕式
15日下午,大会闭幕式分别进行了2024届本科毕业设计优秀作品、2024届研究生毕业设计优秀作品、毕业设计作品优秀指导教师的证书颁发仪式。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的本科毕设作品《绿意织梦--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核心区空间环境综合提升规划设计》荣获2024届本科毕业设计优秀作品。获奖学生为:林云杉、雒彦皓、刘佳、邓瑀成、张静宇、陈映宣,指导老师章明、沈洁荣获毕业设计作品优秀指导教师。沈洁作为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指导教师代表发言。
沈洁副教授作为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指导教师代表发言
沈洁副教授指出,“转型发展”在本次大会上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当前正面临教育、行业和学科的全面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将长期分置的规划设计实践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具有研究型设计和设计型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获奖毕业设计作品《绿意织梦——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核心区空间环境综合提升规划设计》,正是研究型设计教学理念下的一项实践探索。该作品能够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对教师设计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认可,也是对学生个人努力的肯定。这也得益于大会提供的交流平台和专业指导支持。最后,沈洁副教授提出,风景园林教育的核心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本次大会主题“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正是对教育工作者面对当下种种转型发展的最好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