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师生获得紫金奖·大学生设计展声景设计工作营特优奖

2022-09-03 新闻动态时间: skin1 80 views


本次“声景设计工作营”由紫金奖·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联合南京大学、江苏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及中国声学学会建筑声学分会发起,于7月22日-7月30日进行。工作营以当代声学科技与设计领域的前沿交叉为主题,让学生在跨学科协同设计的情景下,与顶尖设计师、科学家和科创企业密切互动。工作营设置特优奖1项、优胜奖2项、入围奖3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助理教授许晓青,研究助理沈金辉共同指导4位同学获得特优奖。四位同学分别来自:同济大学,西南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图片


声景设计是对听觉环境的创造性塑造,包括实体的、感知的和虚拟的环境。当代的声景设计以人的声机能为内核,创造性地将声环境、声信息和声技术融合成新的媒介。这种融合也反映了当代设计在思维和工具方面的改变。在这一框架下,声景设计不限于艺术的创作,而是在未来城市和未来人居的应用场景下,人文与声音科技交叉融合。

作品介绍

自然合奏

指导老师:

许晓青 同济大学

沈金辉 同济大学

参与学生:

陈 辰 同济大学

曾雨欣 西南大学

李若汐 西交利物浦大学

单愉惟 中国美术学院

图片


设计选择了城市非常普遍的深灰空间。基于对碎片空间的一些共性的分析,选择无锡桥下的一处桥下空间进行改造,以声景为主要抓手,将灰色基础设施景观化,从而在城市深灰空间中增强积极的自然声以达到对人疗愈的效果。

图片

设计的概念是自然合奏,意图用一个装置改善场地声景氛围,并通过装置的变化让人在场地中能拥有多样的活动空间,在来自自然的多元声景资源中,得到良好的声景体验,并通过与装置的交互主动创造声景。设计基于心理声学的基础研究,包括人对不同种类声音的偏好程度,人对声音强度的期望,声音对人心理状态的影响;也分析了不同几何形态对声音物理性传播的影响,不同材料对声音的不同作用,可变动的装置变动过程创造声音等。

最终形成了融合造型、声学设计、场地和感知设计于一体的设计方案。设计思考了声景如何在多层次启发和引导设计,改善灰空间声环境,创造声景,并引导人们与声音互动,让人在自然与声音中获得疗愈。

本次选题是基于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国家公园与健康景观团队的研究技术和教学方向,首次探索景观设计中的声景知识与技术能力的创新化培养,通过交叉学科专业学生的交流和相互支持,将声学的物理模拟与分析、基于分析的艺术化的表达进行融合培养,为面向新工科培养体系的景观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初步的经验,并在本科和研究生的相关设计教学课题进一步应用结合。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