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以下简称大会)第六分会场“风景园林与两山实践规划设计”在福州市福建会堂厦门厅成功举办。本会场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承办。适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分会场汇聚行业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共同探讨风景园林与两山理念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教师出席此次会议,刘颂教授、章明教授担任分会场主持人,金云峰教授、刘滨谊教授分别作分会场学术报告。
大会总主题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赋能绿色发展”,旨在探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转型发展和赋能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营建高品质绿色空间助力“四好”建设,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分会场六
风景园林与两山实践规划设计
分会场负责人
章 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赵 鹏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朱祥明提出“风景园林的觉悟”,认为“东方意境”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逻辑跃升路径,也为现代风景园林提供从感官体验到精神升华的双向路径。通过当代设计中的物化逻辑,重构自然、空间与心灵的关联,园林可成为现代人“觉悟”的精神场域。未来需进一步挖掘“东方意境”哲学的普适性,推动其从东方传统智慧向全球设计语言的转译。
嘉宾致辞
李如生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李如生出席本论坛并致辞。李如生认为两山理论是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理论,风景园林应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四个角度开展践行两山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一是坚持生态视角。风景园林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生态供给、生态支持、生态调节等,无论是对城市还是乡村、甚至更大尺度的生态系统贡献都应是最大的。二是坚持经济视角。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时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创造城市价值,要为城市提供消费空间,增加城市活力,促进城市产业优化等。三是坚持社会视角。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倡导百姓园林理念,风景园林专业、行业应与百姓的生活更好地融合,设施、空间、服务等都应满足各年龄段、各类人群的需求,将风景园林变成百姓的幸福生活。四是坚持文化视角。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对传统智慧的发扬,也是风景园林践行两山理论的专业体现,是未来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李如生还强调,我国风景名胜区制度实施40余年,其突出的国家所有、属地管理、包容服务、社会监督的特征,是风景园林落实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例证。希望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深化两山理念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尤其是深入到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之中。
主持人
刘 颂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规划设计分会委员
章 明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景观系主任、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规划设计分会副会长
报告交流
01 人境场系原理研究
刘滨谊
同济大学教授、规划设计分会荣誉会长
刘滨谊教授以“人境场系原理研究”为题,构建了人境场系理论,旨在深入发掘、确定、释放 “两山论”潜在的人类生存文明深度认知、远大目标和强核动力,为人居环境多学科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从实施战略上自下而上地指引城市、乡村、原野等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实践。研究从在研的自科重点项目“地方性”切入,通过人境场系将研究与实践对象分析为境场、人场、人居场 3 组 9 元素,其对应的3个异质同构模型相互作用而流动变化,规划设计顺应其机制,关键在于确定 “三场” 理想演进协同方向、寻找理想 “中心” 及建立特定地方的场系集聚。
02 风景园林的觉悟
朱祥明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规划设计分会荣誉会长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朱祥明提出“风景园林的觉悟”,认为“东方意境”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逻辑跃升路径,也为现代风景园林提供从感官体验到精神升华的双向路径。通过当代设计中的物化逻辑,重构自然、空间与心灵的关联,园林可成为现代人“觉悟”的精神场域。未来需进一步挖掘“东方意境”哲学的普适性,推动其从东方传统智慧向全球设计语言的转译。
03 以“两山理念”推动风景园林生态化高水平发展
陈桂秋
浙江省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浙江省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陈桂秋副主任在其报告“以‘两山理念’推动风景园林生态化高水平发展”中系统阐释了两山理念的本质和重要意义。基于两山理念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可从生态理念转型、探索生态美学观念、维护生物多样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与激活生态红利五方面着手。强调在两山理念指导下,以生态理念和生态友好的技术手段,建设自然、生态,低耗、丰产,低碳、可持续,生物多样、身心健康的风景园林。
04 风景名胜“两山”转化规划研究——以环庐山魅力景观区为例
朱 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朱江做了“风景名胜‘两山’转化规划研究——以环庐山魅力景观区为例”的报告,以江西九江环庐山魅力景观区规划实践为基础,探讨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的背景下魅力景观区的营造方法。参考国内外对魅力景观区的研究成果,针对庐山风景区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和问题挑战,提出以整体观和系统观为指导,打造生态、文化、景区、交通、风貌、乡村六项规划支撑系统,构建以遗产、生态和景观资源保护为基础,以旅游为龙头的环庐山魅力景观区“两山”转化绿色发展的规划思路。
05 EOD模式下的两山理念践行——南京金牛湖爱SHOW谷项目规划与设计
陈阿雄
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所长
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陈阿雄所长的报告“EOD模式下的两山理念践行——南京金牛湖爱SHOW谷项目规划与设计”旨在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南京金牛湖爱SHOW谷作为以南京金牛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的示范项目,以山体修复、矿坑整治为生态保护基底,结合乡村振兴的国家政策背景,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将该区域综合开发成华东乃至全国的标杆性EOD文旅项目。项目借势IP经济+户外经济,以政企合作为管理模式,推动生态与多元资源深度融合发展,通过跨界与融合创新,探索金牛湖区域生态价值转化之路。
06 名山之名 共富之路——共同富裕视角下的名山公园规划与建设
张 赛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在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背景下,浙江省启动建设名山公园这一创新型自然保护地与周边村镇共同发展模式,期望通过名山系统重构,将自然保护地、文化遗产、乡村社区与产业体系有机整合,形成“生态保护-价值转化-社区共富”的闭环链条,带动自然保护地村镇共同富裕。清凉峰名山公园基于系列规划、行动方案编制经验和建设发展的反馈结果,以打造名山共富品牌为理念引领、“八大行动”为支撑,探索整合名山资源、协调多方关联主体、建立空间发展协同模式等名山公园共富建设路径,以期为全国名山价值转化提供参考。
07 “两山”实践下风景园林规划顶层探索——国务院批复国空中“绿地系统线”
金云峰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教授博导、公园城市与景观治理有机更新研究中心主任
国务院从2024年9月14日批复南京至2025年2月13日批复武汉等所有批复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都明确提出,要划定“绿地系统线”等保护与开发控制线,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此背景下,我系金云峰教授报告讲解关于“绿地系统线”的最新认识,并举例分析具体项目实践中划定“绿地系统线”的要点与难点。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绿地系统线”旨在锚定城市绿地资源,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报告也指出“绿地系统线”作为规划管控线的重要性,需要从总体规划至详细规划尺度层面施行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双向管控,以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08 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
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土景观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园林》主编
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做了题为“乡村景观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乡村景观是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聚落景观的有机融合,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人类为了生存的目的,对土地等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形成的生产和居住的景观。
乡村景观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发展,不仅仅是景观的问题,还是社会、农业、经济和环境的问题。而景观只是推动这种发展的手段之一。乡村地区的任何建设活动和乡村土地利用的调整,需要在尊重当地乡村景观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进行,必须能够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乡村景观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圆桌对谈
“风景园林与两山实践规划设计”分会场第二个环节是圆桌对谈,由我系章明教授主持。张艳丽、施海涛、赵鹏、严国泰、屈军5位专家围绕风景园林在乡村、景区、城市、区域等两山实践展开探讨。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长潭河乡党委书记张艳丽强调乡村对景观设计等的需求原动力在于价值变现,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不能专业叫好老百姓不叫座。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风景园林院院长施海涛从规划设计专业角度出发,指出乡村地区的建设实践一定要契合当地实际,既要留住并挖掘美景,也要深入仔细研究业态创新,通过吸引人流、增加停留时间等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赵鹏深入剖析了“两山”理念在实践中的转化难题,强调系统推进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原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屈军分享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呼吁项目建设与运维资金平衡的重要性,重视项目自我造血功能构建。
我系严国泰教授以黄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深入探讨了特许经营制度在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讨论嘉宾一致认为两山实践不止是设计,更是用运营的逻辑系统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精准对接需求,持续踏实的一步步推进,才能将两山理论落实到实践,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会场总结
“风景园林与两山实践规划设计”分会场与会专家围绕两山理论指导下的风景园林实践,从理论突破、模式创新、政策解读、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多维度展开深入研讨。交流内容丰富,思路清晰,与会专家分享的各自实践中的经验与挑战引发共鸣,将带来持续的研究和探讨。
分会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回归生态本源,坚持风景园林最基本的环境美感塑造,传承传统智慧,在简洁的设计中寻求丰富美感,不做指标、形式上的“假生态”工程。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面子工程”,以系统思维统筹生态资源,激发资源内生动力,重视经济分析,创新业态,探索机制构建,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让风景园林设计成果成为百姓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从“只有绿水青山没有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红利不断挖掘和利用的发展过程。风景园林应以两山理念为引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维度价值平衡,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文稿内容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