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蔚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区域与社区规划系访问学者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产创新实验室(MIT/STL)战略委员会委员

ann_1101@163.com

 

研究方向: 1)城市设计;2)景观都市学;3)历史性城市景观

教学课程:《景观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景观规划设计》;《景观总体规划》 


教育背景:1998-200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获博士学位,导师陶松龄教授,论文题目“上海大都市空间形态演化及其成因机制的研究”;1995-1998,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获硕士学位,导师陶松龄教授,论文题目“上海城市开发中区位与开发度的研究”;1990-1994,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8至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导自2012年始);2007-2008,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工作借调);1994-1995: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科研项目

香港理工大学土地与空间研究院合作研究基金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d and Space (RILS) Collaboration Support Scheme (CSS),文化遗产保护-香港北部都会区的转型发展(2022-2024);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资助课题(2023~2024年)“国内外城市更新中运用城市设计的典型案例研究”;中央高校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2019~2020年)“基于G-MCTS的城市绿地人工智能辅助规划决策方法研究”,第一负责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项目“城镇低碳建设规划技术清单研究”(2014~2017年),第一负责人;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镇低碳建设规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2014年),第一负责人;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绿色低碳生态城区建设模式研究”(2014年),子课题负责人;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上海虹桥商务区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研究”(2014年),子课题负责人;美国能源基金会项目“规划中的节能影响因素及促进机制研究”(2012年),子课题负责人;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项目“国际绿色社区开发设计要素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研究”(2010~2011年),第一负责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资助项目“河口特大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划框架研究”(2010年),第一负责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镇绿地生态管控关键技术研究”(2008~2012年),子课题负责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镇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2008~2012年),子课题负责人。


规划实践

象山历史城区(蚶城)详细城市设计(2024年);北京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西区(东坝北西区)特色风貌与公共空间景观风貌方案(2023年);宁波东部滨海产业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23年);宁波东钱湖文化发展建设规划(2022年);上海城投露香园历史保护街区(酒店)景观设计(2021年)、烟台滨海广场更新规划与景观设计(2021年)、宁波象山县产业与空间发展战略(2021年)、宁波观海卫城更新与保护规划(2021年);盐城大丰斗龙港国家旅游度假区城市设计(2020年)、绍兴北站TOD枢纽片区城市设计(2019年,与北城、中建合作);烟台长岛总体城市设计与城市双修(2018年);烟台开发区东区城市更新规划(2018年);上海世博滨江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2017年);慈溪新城河区块城市设计(2017年);武汉东风大道沿线城市设计(2017年,与AREP法铁合作);泰安碧霞文化旅游小镇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2015年);东莞大岭山镇总体规划暨RBD地区城市设计(2014年,与澳洲CKDesignWorks合作);安吉低碳发展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2年);广州南海神庙文化旅游区概念性规划与城市设计(2012年);上海虹桥涉外贸易中心低碳规划咨询(2011年,与英国泰晤士河口研究院合作);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区概念性规划及城市设计(2010年,与ARUP工程顾问公司合作);上海愚园路历史风貌区保护性规划及城市设计(2009年,与上海三益合作),上海崇明瀛东湿地景观生态修复规划(2009年);上海新场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及重点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年,与上海三益合作)等。

 

项目及设计教学获奖

1) 上海黄浦区外滩街区创新经济研究,获2022年第20届亚洲设计学年奖城市设计组优秀奖,郑建文、马梦雅等(学生),陈蔚镇(指导教师);

2) Tai'an Bixia Cultural Art Park Urban Design2019IDA城市设计银奖,陈蔚镇、陈述等;

3) 烟台长岛总体城市设计,2019IFL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奖(IFLA APR)“分析与总体规划单元”荣誉奖,陈蔚镇、邵钰涵等;

4) THE WAY WE FLOWDIGITAL URBAN DESIGN FOR HUB CITY - CHEFOO, YANTAI, CHINA2019年第十七届亚洲设计学年奖,建成环境技术与创新银奖,徐一珉、周天鸿、曾明璇等(学生),陈蔚镇(指导教师);

5) 烟台北方海岛城镇形态风貌研究与城市修补,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优秀毕业设计,徐一珉(学生),陈蔚镇(指导教师);

6) 想象中的真实-广州奥体新城区域分析与更新规划,第十二届(2016)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LA先锋奖,陈若瑜、闫爽等(学生),陈蔚镇(指导教师);

7)“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2009年第46IFLA世界大会大学生设计竞赛,亚太区金奖,袁芯(学生),陈蔚镇(指导教师)。

 

出版专著

1) 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路径与愿景,陈蔚镇、卢源,科学出版社,20108月;

2) 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陈蔚镇、王云才(译者),刘滨谊(校),Forster Ndubisi(原作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6月;

3) 上海漂移:都市废墟中的漫游者与创生者,上海三联书店,20245月。

 

代表论文

1) 杨浦滨江南段废景演进中的“景象”思辨,陈蔚镇、徐一珉、刘荃,新建筑,202404);

2) Cultural regeneration and neighborhood image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Case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areas in ShanghaiLuo, J., Jian, I. Y., Chan, E. H. W., & Chen, W*.. Habitat International,2022129

3) 上海士绅化图景描绘与空间特征分析,陈蔚镇、何盼,建筑学报, 2021(02);

4) 解析当代大都市区绿带规划、建设与治理——以上海环城绿带为例,陈蔚镇、赵亮、张曼曼,风景园林,2021(11)

5) 作为空间治理主体互动媒介的景观方法,王洲林、陈蔚镇,风景园林,2021(9);

6) Systematizing heterogeneous expert knowledge, scenarios and goals via a goal-reaso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gent for democratic urban land use planningWeizhen Chen#; Liang Zhao#*; Qi Kang. Cities, 2020, 101: 1-15

7) Green Approach for Postindustrial Urban Regeneration: A case of Econom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Zone, China, Chen Weizhen,Luo Jiemei,Earth and Environm ental ScienceIOP Conference Series,2020, 588;

8) 广州南海神庙地区更新规划研究的价值思辨,陈蔚镇、阮仪三,城市规划 2019,43(06)

9) 国内外城市绿地空间正义研究进展,何盼、陈蔚镇(通讯),中国园林 2019,35(05)

10Estimating urban green space production in the macro economy: From public goods to a profitable method of investment, Zhao Liang,Chen Weizhen(通讯).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8,33

11)活力与秩序的制衡--以苏州老城区与苏州工业园区为例,陈蔚镇、李松珊、马文,国际城市规划,2017,32(02)

12) 景观空间生产研究——逻辑、机制与实践,赵亮、陈蔚镇(通讯),中国园林,2017,33(03)

13)作为城市触媒的景观,陈蔚镇、刘荃,建筑学报,2016(12)

14)景观规划的价值变迁——战略规划与城市设计两种视角下的分析,陈蔚镇、赵亮,新建筑,2016(06)

15)开放社区的空间特质及规划导引——以3个上海社区为例,陈蔚镇、孙辰,建筑学报,2015(06)

16)基于规划决策的多尺度城市绿地空间分析,陈蔚镇、刘滨谊、黄筱敏,城市规划学刊,2012(05)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