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学系校庆报告会----同济校友之景观院长所长论坛顺利举行

2021-05-21 新闻动态时间: skin1 1682 views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2021校庆报告会暨2021(第十五届)世界风景园林月科普宣传活动(上海)闭幕式于2021年5月15日顺利召开。下午的第二场报告会由各位同济杰出校友进行项目实践分享,上半场由景观学系副主任王敏副教授主持,她表示同济景观学系办学70年间,始终秉承“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宽厚伦理情怀,培育了诸多风景园林的栋梁之才。下半场由景观学系副主任董楠楠副教授主持,表达了对于未来更开放的实践架构,更多元合作模式的期待。嘉宾们通过城市公园、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等诸多实际案例的分享,体现了多尺度、多维度、多学科合作的主题,充分展现了景观行业领域的多元性,探讨了景观从设计到策划、运营全面开花的全域化创新模式,为充分发挥景观在复杂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卫丽亚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院长

公园城市建设实践探索:规划引领EPCO模式

卫丽亚院长着重与大家分享了近年来主持的大尺度景观项目从规划到落地到运营的所思所悟。首先介绍了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2035生态空间规划,强调锚固生态本底、融合人文底蕴、带动创新发展,建设“生态之城”的实践探索;又介绍了公园城市在江西赣州蓉江新区的EPCO实践,通过搭框架、绘蓝图的规划引领,准定位、落业态的功能策划,导资源、强运营的品牌塑造,促使赣州蓉江新区三年里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让公园绿地建设与城市发展运营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宋雁  杭州园林设计院设计集团总规划师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遗产保护与景区更新发展实践

宋雁总规划师首先介绍了西湖的自然本底及其历代风貌的演变,阐明西湖的山水格局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美学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通过二十年对西湖的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将西湖的盛景再现、且还湖于民,整个过程中他们坚守经典世代传承、合理平衡保护与发展以及“依法”“依规”科学保护,从生态、文化、民生、智慧多方面发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发展。

杨凌晨  华建集团环境院园林景观院副院长

基于“保护+”的滨水景观设计实践:以大理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为例

杨凌晨院长分享了大理洱海生态廊道设计和建设思路,他在介绍了场地设计前本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单一要素——水质保护的设计思路。在廊道设计之前,设计团队先做了基于社会层面的、更大范围的工程规划,开展了详细的水系统调研,提出“自然有自己的规则和机制,希望恢复洱海原本的生态环境”的价值取向,在设计中注重围绕单一要素进行深入探讨,将场地周边沟渠按污染程度分类,使用不同的手法进行设计,并使用“低技”的手段实现生态修复,最终帮助场地恢复生境,而不是新建一个生境。

仇文敏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市政院所长

深圳碧道示范段——茅洲河(光明段)项目纪实

仇文敏所长介绍了深圳市碧道示范段的项目纪实。项目秉承“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的理念,成功实现了黑臭河道的蝶变重生以及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城市缝合。在茅洲河的改造中尊重生态本底,有限介入,低干扰、低冲击、低维护,形成“质朴不失优雅,平和充满野趣”的滨河空间。她介绍了“一个理念、十大亮点、四点聚焦”的整体设计思路,统筹并整体提升一河两岸的碧道工程,打造休闲、创科、文化、生态四种类型的十大亮点,并聚焦四个重要节点。碧道作为探索城市美学的一种新方式,沿着河流在大地缓缓铺开,唤醒城市与自然的共振,实现人与自然的连接。

陆伟宏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工程设计院院长

“柳暗又花明”公园新城的“和平”更新与创新

陆伟宏院长开宗明义地提出景观实践研究是应当有广度和高度的,由此引出和平公园改造的主题——开放公园的更新与创新。演讲分为“缘·前生今缘”“新·无界换新”“生·向阳而生”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公园新城的产生及发展的三个阶段;无界换新、重构空间、怀旧如新三种处理原则与相应案例,以及提出了“新三生”(生态、生产、生活),“新三境”(云境、水境、繁境),“新三世”(前世、今生、未来)的思想。

邓刚  水石设计创始合伙人、董事长

基于“整体性”的城市再生: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一体化设计

邓刚院长总结了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指出知识结构完整非常有利于设计单位把项目做得更完整,设计其实是综合类的技术服务,一个项目要打造好,需要非常完整的服务链。他介绍了长春水文化生态园设计前期水石团队如何组织各方专业团队进行研究;又详细阐述了在生态系统重构、人与动植物共生、雨洪管理系统景观化、基于经营管理的设计、基于风貌的设计等方面所做的具体设计;最后他总结到“设计不是目的,而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杨晓青  大观景观工作室主持设计师、聚隆设计易园大观设计总监

没有围墙的教室——上海市实验学校校园更新

杨晓青总监介绍了上海市实验学校校园更新的实践,在学校实行的2015-2020美丽校园计划中,阐述了如何以“医生思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何以“厨师思维——选择材料”并进行创造,从而探索校园空间的更多可能性。他指出这不仅仅是做一个项目,而是进行一次次全新的创造与创新。多年来,设计团队对学校边界和校园内部都进行了改造,融合建筑、景观、室内、平面等多学科团队,运用综合性手段来处理问题,例如在学校的核心区域改造“梯田中庭”与“树桌花园”,这里也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区域,提供了放学后一起写作业、吃东西和做游戏的空间。

余畅  MYP迈柏(上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执行董事

“秩序,活力,精神”:城市公共生活的回归

余畅董事主要介绍了重庆两江四岸之九龙滩从规划构思到项目实施落地的过程。他的演讲着重于表达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如何通过 “秩序、活力、精神”让公共生活重回滨江;其二,城市更新应更多关注社会经济广泛意义上的复兴;其三,韧性景观应更多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研究重庆滨江历史沿革与公众心目中的重庆滨江,设计旨在打造一个体味重庆精神与乡愁的世界级韧性城市滨水带。项目保留了滨江原有的大广场和大台阶,并将商业区一定程度地下沉,既保证行洪安全,也以多种方式吸引人们接近江面。最后他总结到“韧性滨水是自然进程与公共生活的适应与进化,重新连接人与自然”。

郑光强  乡伴原舍董事长、乡伴设计院院长

设计改变乡村

郑光强院长分享了乡村振兴视角下乡建设计的实践与探索。报告首先指出乡村振兴的使命是推进中国乡村的文明化进程,提出由于当下乡村设计存在小、散、杂等问题,导致乡村设计技术难度不大,但往往很难出彩,且存在设计服务收益较低、缺少高水平的专业设计团队等问题。接着郑院长根据现状问题和多年实践经验,提出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新时代乡建”的理念,需要的是“全过程、陪伴式”的设计服务,并分享了三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全过程乡村设计作品:以龙游溪口黄泥山乡村未来社区为例介绍了乡村版未来社区建设实践;以昆明滇池畔乌龙村乡村复兴设计为例介绍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复兴;以成都安仁古镇南岸美村三年计划为例介绍了微型乡村文旅综合体的设计。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