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 “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长江大学论坛(2025)在荆州·长江大学顺利召开

2025-06-25 新闻动态时间: skin1 10 views

       2025年7月5日上午,第九届“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长江大学论坛(2025)在长江大学东校区顺利召开。论坛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国际生态智慧学社(ISEW)、《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Research》杂志社、《中国园林》杂志社、《风景园林》杂志社、《园林》学刊编辑部共同主办。本次论坛宗旨在于深入践行《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进一步促进生态智慧理念在城乡高质量生态实践发展中的融入和落地,促进生态智慧教育发展以及生态智慧型公民的全面培养,加强生态实践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进一步建立以高品质生态实践为目标的多学科共同体;为国内外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以生态智慧为核心的跨界交流、学习、共享与提升的国际平台,继续为传承和创新中华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范式而努力。


大合影


       开幕式由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院长周明芹教授主持,长江大学副校长许锋教授,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彭震伟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书记王桢栋教授分别致辞,同济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象伟宁教授作先导发言。


周明芹教授主持开幕式

许锋教授发言

       长江大学副校长许锋教授代表长江大学全体师生对各位参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对长江大学学科发展状况及本次会议议题做简要介绍,展现了长江大学以“能源”、“粮食”为重点,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为长江大保护等所做出的贡献。他指出,希望能以本次论坛为契机,通过开展深层次交流,探索生态安全与生态智慧实践新路径,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彭震伟教授发言


       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彭震伟教授代表同济大学热烈祝贺第九届“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长江大学论坛顺利召开,特别感谢论坛主办单位及学院各位领导、老师与同学们对这次论坛顺利举办给予的大力支持和辛勤付出。提出要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慧为依托,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同守护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王桢栋教授发言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王桢栋教授指出,本次会议邀请多学科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十四五、十五五阶段,如何将传统的生态智慧融入时代,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随后,王教授将寓意着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技术融合的纪念品赠予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在与会专家学者的见证下,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党委书记王辉教授隆重接收了这份寓意深刻的礼物。


象伟宁教授发言


       同济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象伟宁教授以《“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学术共同体的起源与发展》为题,回顾了论坛的发展历程,强调了2016年提出的《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解读了生态实践是社会生态实践,生态实践学是关于社会生态实践的学问,诚挚感谢了参与生态智慧与生态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各位专家学者们。


      上午的论坛分为2个议题,第1个议题由华中科技大学戴菲教授主持。


戴菲教授主持

易志坚教授发言


易志坚教授/重庆交通大学

演讲题目:沙漠土壤化的原理与生态恢复效果

        易志坚教授围绕沙漠土壤化的原理、技术实现路径与生态效益三个层面,结合试验示范阐释了沙漠生态修复的科学逻辑与实践智慧。即通过颗粒力学约束技术,同步解决沙体流动与水分流失两大核心问题,使沙体获得类土壤的力学特性和生态功能。他强调,沙漠治理不能简单依赖传统固沙模式,而需创新性地探索沙粒改性机制,推动物理固沙向生态固沙智能固沙转变。实践表明,该技术可构建具有自维持能力的生态系统,在极端干旱条件下实现植被自然繁衍,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成玉宁教授发言


成玉宁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演讲题目:设计的价值——人居生态景观环境组构

      成玉宁教授从设计价值的本质出发,系统阐述了设计理念的演进与当代转向。他提出,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安全、舒适、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其功能属性已从补偿性的第二自然发展为多目标协同的生态系统重构。针对传统设计思维导致的生态问题,他强调现代设计应超越征服自然的范式,转向修复、模拟与协同自然的新模式。这一转变使设计突破了形式与功能的传统范畴,上升至生态系统重构和生态伦理的高度。其关键在于建立数据驱动的设计新范式,通过目标导向与问题驱动,实现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的智慧协同,最终构建具有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复合生态系统。


程相占教授发言


程相占教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演讲题目:生态美学与恢复生态学的相遇:生态恢复中的“内外双修”

       程相占教授紧扣生态美学的核心命题,系统阐释了其与恢复生态学的互补关系与实践路径。他提出,生态美学的本质在于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审美观,实现精神生态修复,这与恢复生态学的自然修复目标构成内外双修的协同体系。针对当前学科融合中的理论空白,重点剖析了三大关键问题:生态系统审美服务的量化标准、生态审美原则的工程化实施路径,以及生态恢复中的审美评价体系构建。他强调,唯有突破形式美学的局限,建立可操作的生态审美范式,才能实现两学科从理论对话到实践融合的跨越,最终推动麦克哈格治愈地球愿景在科学与人文维度的双重实现。


郑曦教授发言


郑曦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乡村韧性水管理智慧

       郑曦教授系统阐述了传统水智慧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实践价值。他提出,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洪涝灾害,需构建基于自然的适应性水网体系,其核心在于整合梯田系统、小微湿地调控等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工程技术。通过北京门头沟田寺村的典型案例,他重点剖析了梯田-拦沙坝分级滞洪系统在2023年7·23特大暴雨中的显著成效,并强调水文循环的自然调控机制(梯田滞蓄、泥沙拦截)与社区共治机制的协同,是提升乡村水安全的关键。这一实践为全球乡村地区探索出一条兼顾灾害防控与生态可持续的水韧性治理新范式。


王云才教授发言


王云才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智慧景观的深度画像——风景园林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景

       王云才教授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风景园林学科转型契机,系统构建了智慧景观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智慧景观作为活系统的核心理念,其架构包含数字空间基底、数字语义主线、数字孪生模拟和数字情景输出四大模块,具备环境感知数字化、空间过程计算化等五大能力特质。该理论突破了空间思维与艺术思维的传统局限,实现了设计思维与计算逻辑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数字孪生→虚拟仿真→智能生成的技术路径,更开创了生态智慧与人本价值协同演进的新境界。


       第2个议题报告由苏州科技大学丁金华教授主持。


丁金华教授主持

刘晖教授发言


刘晖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演讲题目:知识图谱驱动生境营造理论整合与智能化研究展望

       刘晖教授聚焦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整合与数智化转型,系统构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理论创新体系。针对当前生态实践与设计研究中存在的学科偏离与经验依赖问题,她创造性提出以景观空间-景观表达-设计思维三位一体架构为核心的风景园林专业知识图谱框架。该研究通过三大突破性应用:理论逻辑的图谱化重构、实践案例的类型化解析、知识系统的语义化强化,实现了学科核心与跨学科知识的动态整合。特别强调知识图谱在生境营造领域的转化价值,其结构化表达不仅解决了生态目标与空间质量的协同难题,更通过建立可解释的语义关联,为AI辅助设计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底与决策逻辑。


卢风教授发言


卢风教授/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演讲题目:生态智慧可否“嵌入”AI?

      卢风教授剖析了生态文明与AI发展的哲学分野:前者基于整体论,后者根植计算主义。针对生态智慧能否算法化的命题,他区分了可计算的智能与超越算法的智慧,强调真正的生态智慧蕴含不可量化的信念与判断力。研究警示:若将人类完全等同于算法存在,将面临AI统治风险;同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应善用AI技术,但必须坚守人文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为科技与生态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哲学尺度。


王志芳研究员发言


王志芳研究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演讲题目:设计参数的效益与决策逻辑

       王志芳研究员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和成都环城绿带的实证研究,揭示了设计参数效益评估的关键价值。研究发现,两类项目虽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却因实施过程中过度追求量化指标(如绿地面积)或功能定位偏差(如绿带变空地带),未能实现预期效益。这凸显了循证设计的重要性——必须超越简单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深入评估设计参数的实际效能,才能真正推动人居环境设计的科学化与精细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研究为平衡生态目标与实施效果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启示。


林广思教授发言


林广思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演讲题目:珠三角传统基塘景观治理的关键因素及优化策略

      林广思教授通过珠三角基塘景观的实证研究,系统阐释了景观治理的双重内涵与实践路径。以佛山西樵山南基塘为案例,研究揭示了价值-规则-知识框架下的治理困境:经济理性主导的工具价值、失效的正式规则约束与本土生态知识退化,导致管理决策的深层冲突。基于公共事物治理理论,提出三大优化策略——明确多功能空间权责边界、强化社区监管制度化、构建多元主体协作平台,为传统农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治理范式。



刘纯青教授发言 


刘纯青教授/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

演讲题目:环境适应力下江西省传统村落水环境营建智慧研究

      刘纯青教授基于江西省传统村落水环境系统的实证研究,深入揭示了农耕聚落生态适应性的空间机制与营建智慧。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对四类典型地理环境下的村落水系统进行类型学分析,发现:1.水系结构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形成近河流、近灌渠等四种模式;2.排水系统演化出网格式、环渠式等适应性形态,其完整度与村落空间形态存在耦合关系;3.风水理论通过背山面水等空间范式,强化了人工-自然系统的协同稳定性。


颜文涛教授发言


颜文涛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城市韧性之“辨”与“辩”

       颜文涛教授系统构建了城市网络韧性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范式,通过概念解析与方法创新推动了区域韧性研究的范式转型。研究首先界定了城市网络韧性的双重内涵,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包含关键议题识别-多维测度方法-空间优化策略的三维分析框架,不仅厘清了网络结构与区域韧性之间的作用机理,更为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空间组织优化提供了理论工具与方法支撑。该研究填补了城市网络研究与区域韧性研究交叉领域的理论空白,对提升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下午的论坛也分为2个议题,第1个议题由华中农业大学张斌教授主持。


张斌教授主持

田国行教授发言


田国行教授/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演讲题目:郑州贾鲁河流域蓝绿景观格局对雨水时空分配的影响与调控机制

       田国行教授通过多尺度耦合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蓝绿空间格局与雨洪灾害的定量关系,创新性地构建了流域雨洪调控理论框架。研究以郑州贾鲁河流域为对象,发现:1.蓝绿空间破碎化与水文过程恶化存在显著非线性关联;2.创新性提出水面率6%与河道自然化率20%两大关键阈值,揭示蓝绿空间雨洪调节的饱和效应规律;3.建立流域-城市-河流三级调控体系,开发SWAT-MIKE模型耦合技术,为蓝绿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了量化决策工具。该研究破解了城市雨洪治理中空间格局-水文响应的作用机理,为人居环境与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协同发展提供了范式转换和方法创新。


邱冰教授发言


邱冰教授/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蓝绿方案:一种给城市系统减负增益的方法

       邱冰教授从目标、内涵、特色、理论、工具与实践等方面对帝国理工学院Čedo Maksimović团队提出的蓝绿方案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阐释。该方案作为面向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系统性方法,整合了韧性城市与资源节约型建设的双重目标,为应对城市水环境挑战提供了兼具科学性与操作性的国际前沿范式。


袁兴中教授发言


袁兴中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演讲题目:澎溪河的生态故事——自然与人文的变迁

       袁兴中教授以三峡库区澎溪河为研究对象,系统揭示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与修复路径。研究通过流域空间序列分析,阐释了从亚高山源头到库区腹地的完整生态变迁过程,在移民工程背景下重点剖析了消落带湿地退化机制及韧性修复实践。通过整合自然过程监测与人文干预评估,构建了生态敏感性-水文变迁-修复技术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并以汉丰湖生态修复为典型案例,验证了退化河流湿地系统恢复的技术可行性,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解决方案。


彭东辉教授发言


彭东辉教授/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演讲题目:沉浸式生态智慧教育实践探索——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植物园为例

       彭东辉教授探讨了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人居环境学科教育改革路径,以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构建了校园植物园-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三维联动的生物多样性教育新模式。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沉浸式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课堂教学、科研实践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传授与生态价值观培养的无缝衔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挑战提供了可复制的高等教育解决方案,展现了风景园林学科在生态教育领域的先行探索与实践智慧。


王敏副教授发言


王敏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空间表征学习:对江南水网地区生境特征的研究与实践推进

      王敏副教授聚焦江南水网地区生境系统研究,构建了自然基底-人文生态-数智技术多维融合的研究范式。揭示了从城镇到城郊的生境梯度特征:林地与滨水复合型生境具有显著降温效应,其中城镇区受密林要素主导,城郊区依赖水绿协同,而滨水区水面率起决定作用。研究创新性地将林-水-田-居传统生境智慧与现代数智技术相结合,证实多类型水绿复合生境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梯度分布的关键价值,为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了兼具地方特色和技术创新的解决方案。


车越教授发言


车越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演讲题目:上海河湖湿地恢复成效及多元功能拓展路径

      车越教授针对上海市河湖湿地功能提升需求,构建了水质-生态-社会协同优化路径。研究指出,尽管上海河湖水面率达10.33%且治理成效显著,但在水体连通性、清澈度等关键指标上仍存提升空间。创新性提出以透明度监测为核心建立水质评价体系,通过多尺度生态修复提升生物多样性,并强化亲水功能激活社会价值。研究特别强调悬浮物-透明度量化指标的应用,以及点-线-面立体化修复策略的实施,为超大城市湿地系统治理提供了兼具科学性和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对长三角生态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该成果实现了从单纯环境治理向多功能协同发展的范式转变。


       第2个议题由广西民族大学杜钦教授主持


杜钦教授主持

 万敏教授发言


万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江汉平原城乡应对洪患灾害的生态智慧

       万敏教授从江汉平原应对洪患灾害的堤垸体系营建、堤垸聚落营建、社会适应机制三个维度展开,运用历史文献分析、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解析江汉平原堤垸体系营建和聚落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洪患灾害的关系,揭示明清以来堤垸系统演变轨迹及其应灾驱动机制。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地域适应性规划理论框架,填补了人居环境科学在洪泛区系统研究领域的理论缺失与方法创新,更是践行文化自信、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有效路径。


洪波教授发言


洪波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演讲题目:数字化背景下城市绿地空间多维感知及其交互作用

       洪波教授从多感官交互整合的崭新视角,深入探索风景园林要素主导的室外绿地空间中,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协同作用对人体热舒适感知的影响机理与优化路径。研究深化了对绿地空间五感交互热舒适机制的理解,为创造更具韧性、更健康、更具吸引力的可持续城市人居环境,提供关键的科学依据与设计范式,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在城市气候适应性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


 杜文武教授发言


杜文武教授/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国家公园协同治理之空间途径初探

      杜文武教授基于对全球自然保护地研究的系统综述,总结出了68个自然保护地及其毗邻区整合保护与发展模型,并提出建构以空间(area-oriented approach)与程序(process-oriented approach)两大基本途径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及其毗邻区协同治理框架。以上诉两个基本途径为纲,开展国家公园空间途径与程序途径协同治理研究探索。程序途径方面,以日本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和重庆金佛山自然保护地为例,深入揭示国家公园及其毗邻社区的社会-生态互动机制;空间途径方面,以重庆金佛山自然保护地等为例,揭示人地耦合调控机制,为我国国家公园及其毗邻社区协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高伟教授发言


高伟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后人类主义语境下的风景园林专业伦理学思考

       高伟教授基于该语境对“后人类”与自然新关系的伦理主张,探讨风景园林专业伦理学研究发展的可能方向。围绕人、AGI与自然的3对相互关系的潜在变化,召集师生讨论小组展开思辨,并结合同 DeepSeek-Rl(深度思考)、Kimi(探索版)等AI工具的互动,初步形成未来需要受到关注的若干议题,这些议题的提出,旨在推动风景园林伦理研究从单一的人类行为规范,转向涵盖多元智能体的关系性伦理建构,为应对后人类时代的生态复杂性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激发面向风景园林专业伦理更广泛、更深入的共同思考。


沈清基教授发言


沈清基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长江文化与生态慧践

       沈清基教授基于文化/文明形成、演进过程中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所起的作用,阐述了对长江文化的内涵、特征、演变、价值、魅力等议题的认知;论述了长江文化内涵与生态智慧-生态实践内涵的若干关联和相互作用、长江流域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长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实践因素所起的作用;讨论了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若干途径及相关议题。为长江流域文明的生态解读提供了理论依据,亦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奠定了文化基础。


丁金华教授发言


丁金华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水网地区景观生态风险多情景模拟与规划应对

      丁金华教授以具有典型水网地域特征的南星湖片区为例,在对水网地区生态特征与问题分析基础上,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剖析地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演变特征,并基于多情景模拟模型对地区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城市扩张情景下景观生态风险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揭示出时空动态演变视角下,水网地区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特征。探究了影响水网地区景观生态风险的驱动因素,并从多层面提出规划应对策略。研究有助于提升水网地区景观生态安全水平,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郭晓华副教授发言


郭晓华副教授/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我们离绿色有多远——城市GI公平性研究

       郭晓华副教授指出新常态下城市GI规划已转向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绩效提升阶段,绿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公平正义成为核心议题。因此研究基于多源大数据,整合供给方(绿地二维/三维信息)与需求方(人口普查、百度热力图、夜间灯光数据)的多维度耦合分析框架,构建时空多维综合评价体系。该方法创新性地实现了三大转变:从量到质完善公平正义评价,由静及动建立时空数据库,由浅入深揭示绿地公平性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为精准化绿地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的优化策略。


       7月6日上午的议题由西南大学杜文武教授主持。


杜文武教授主持

汪辉教授发言


汪辉教授/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有机景观——体现生态智慧的景观

       汪辉教授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系统阐述了有机景观的核心理念、设计原则及实践应用。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界定有机景观的内涵:狭义指由动植物等生命体构成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活”景观;广义则拓展至城市、建筑等人工景观系统,通过有机组织展现出类生命体的整体性特征。


赵宏宇教授发言


赵宏宇教授/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社会生态实践学视角下寒地建筑教育探索——以吉建大为例

      赵宏宇教授以降水线与寒冷气候区农耕分区为切入点,初步界定寒地城乡生态实践的空间对象范畴,形成“建筑-院落-聚落-局地气候区”多尺度关联寒地空间层级体系,构建从微观建造到宏观格局的空间全过程实践动态响应机制,借助“建筑建造-环境营造-肌理生成-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四阶段演化路径的假设性推演,构建多学科交叉建立学科发展基础支撑框架。通过科研平台建设研发寒地生态智慧城镇实践技术与方法体系;通过产学研协作及人才培训,打造生态实践智慧的现代转译与对外传播体系。


胡金龙教授发言


胡金龙教授/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漓江流域景观健康时空演变与提升策略研究

      胡金龙教授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活力-组织力-弹力-服务(VORS)”理论模型,采用地学信息图谱、情景模拟分析、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分别从格网、乡镇和区县尺度分析30年来景观健康时空演变特征,模拟不同情景下景观健康状况,提出漓江流域景观健康水平提升策略。


李景奇教授发言


李景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走进设计人生—城市情绪叙事性设计

       李景奇教授在多维叙事融合、参与式情感联结、动态价值观输出等设计侧重点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城市自然情绪设计、城市历史情绪设计、城市当下情绪设计和城市未来情绪设计。通过城市情绪设计将城市从物理空间升华为“社会空间”、“情感空间”及“记忆空间”,让空间承载故事;让故事滋养人心;让人心凝聚,体现城市整体文化和品味。


杜钦教授发言


杜钦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建筑研究中心

演讲题目:不应再被遗忘的塘:古塘与喀斯特村落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

       杜钦教授为了还原古村塘的实践智慧,对西南喀斯特地区近200座村落进行了深度调研,发现古村塘是古代汉人精耕农业的结晶,历史上随着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传至喀斯特地区;古村塘的选址、设计曾巧妙衔接喀斯特村落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喀斯特独特且脆弱的水生态系统,极需要古村塘的污水净化功能;重新审视和复活古村塘污水净化功能,成本低效果好,比参照城市建造的乡村污水处理中心,更具推广价值。


肖华斌教授发言


肖华斌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演讲题目:明清时期黄运地区(南部)地景形塑与解析

       肖华斌教授在系统梳理历史舆图、地方志以及河工档案等史学资料的基础上,界定了明清时期黄运地区(南部)的空间范围;以黄河重大改道事件与运河治理工程为时空断代依据,将研究期划分为三个特征阶段:明初至万历中期的动荡期、万历中期至咸丰四年的安定期、咸丰五年至清末的衰败期。研究表明:自然基底层次,黄河冲积扇由多股漫流向单股固定演化;网络体系层次,梯级枢纽通过水脊控制、调蓄与过黄保障提升漕效;聚落体系层次,形成“择高避洪—沿运集聚—孤岛重构”适应模式;黄运关系上,经历“借黄行运—避黄改运—借黄绕运”转变。通过整合历史文献分析与空间量化技术,揭示上述三个层次对地景形塑的驱动力及交互效应。


李哲教授发言


李哲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演讲题目:可持续更新背景下的风景园林活力研究

       李哲教授立足“人—环境”互动机制,依托风景园林经典理论与景观演进典型场景,追溯活力观的东方诠释与西方演绎,对比剖析风景园林活力的哲学内涵及其科学表征,构建融通“哲学溯源—结构梳理—价值追问”的风景园林活力研究框架,依托文献分析厘清景观活力实践的演进脉络与时代特征。结合风景园林活力常用测度方法与研究案例,归纳提出风景园林活力研究的热点议题,认为绿色赋能、健康人因、低碳转型、数智升级、品质提升是当代风景园林活力发展的实践途径。相关成果有助于实现风景园林活力理论从哲学阐释到技术应对的双向贯通,为存量时代建成环境活力提振提供理论依据与研究基础。


池方爱教授发言


池方爱教授/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演讲题目:绿色乡村住宅数智化设计与实践研究

       池方爱教授以夏热冬冷气候地区(中国)为研究区域,收集大量的乡村住宅平面图数据,并创建其数据库。以房间数量与布局方式为指标,通过数据预处理推导出常见的五种平面类型,并以此为设计样式,在平面生成式设计时融入节能策略。揭示建筑设计自动生成及其节能潜力提升同步实现的原理,通过设计技术下乡方式,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和“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助力。


冀凤全教授发言


冀凤全教授/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徽州传统村落水文化景观生态智慧解析与传承路径研究——以休屯盆地为例

       冀凤全教授以徽州休屯盆地21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通过历史地理学、文化人类学、景观生态学与GIS空间分析的多维交叉方法,解析水文化景观的生态智慧表征及其形成机制,提出“层级式活化”保护策略。并通过解码以水定形、因水成景、借水生境的营建智慧,揭示了徽州先民在水资源约束下创造的适应性技术体系,为城乡生态实践提供历史参照。建立了空间基因-生态服务-文化认同分析框架,推动了传统生态智慧从经验描述向可操作技术体系的范式转型。


侯庆贺老师发言


侯庆贺/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演讲题目:应对采煤沉陷与水文风险的流域韧性空间潜力识别与多目标优化

       侯庆贺老师代表罗萍嘉教授团队聚焦我国东部高潜水位地区沉陷影响下的流域水文风险管控与韧性优化两大关键科学问题,从“沉陷区—流域”跨尺度融合视角构建了“风险研判—潜力识别—韧性优化”研究框架。通过解析沉陷影响下的地形、土地覆盖和积水区变化,揭示其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集成风险评估与潜力识别模型,引入多目标优化算法构建全过程数字化的流域韧性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前瞻性研判沉陷与水文风险,识别沉陷区修复潜力,优化修复策略与空间配置模式,提升流域水生态安全韧性。


闭幕式:

      闭幕式由王云才教授主持,象伟宁教授、程相占教授分别致辞。


王云才教授主持

象伟宁教授发言


       象伟宁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什么是生态实践智慧?”“什么是社会生态实践学?”“为什么巴斯德-麦克哈格范式是社会生态实践学的首选?”等六个议题,并进行了深度剖析。同时希望学者们能在平等,开放,宽松的学术氛围中交流;把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记录出来,传播出去。


程相占教授发言


      程相占老师为庆贺此次论坛成功举办赋诗一首,并围绕该诗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贺“生态智慧与城乡实践同济-长江大学论坛(2025)”成功举办

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程相占


荆楚明珠耀长江,生态智慧建城乡。

万里江水有哲思,千秋伟业兴大邦。

知行合一去空言,内外双修泽四方。

形流相生营生境,道技两进谱华章。


       本届“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主办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院长周明芹教授向各位来宾与论坛组委会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与祝福。下届主办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曹加杰教授介绍了南京林业大学的概况,风景园林学院的发展历程、优势与特色,并汇报了举办下一届论坛所做的准备和展望。


周明芹教授总结发言

曹加杰教授发言


       最后,周明芹教授与曹加杰教授在象伟宁教授的见证下,进行了“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论坛会旗的交接, 第九届“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长江大学论坛(2025)在与会专家、学者们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交接仪式

闭幕式大合照


转载自: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