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 | “到城市中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2025秋季学期研究生前沿实践课

2025-10-11 新闻动态时间: skin1 10 views

2025年9月6日至10日,由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风景园林研究生联合设计工作营在上海同济大学成功举行。本次工作营作为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研究生《风景园林前沿实践》课程的先导环节,有效促进了校际交流,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

19日上午,秋季学期研究生前沿实践课程在钟庭报告厅如期开课,系主任章明老师为同学们生动讲解了往年的教学成果与本学期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安排。本次前沿实践课选题以“到城市中去”为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鼓励其将基础设施视为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生成性资源,在街区统筹思维下探索新的城市复合价值与文化空间想象。


01.联合设计工作营

2025年9月6日至10日,由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风景园林研究生联合设计工作营在上海同济大学成功举行。本次工作营以“从灰色到多色——上海火车站片区的未来畅想(2035)”为主题。汇聚了同济大学校内导师章明、陈蔚镇、戴代新、李宾,同济大学校外导师杨晓青、茅岚、杨凌晨、孙轶家、朱绍婷;清华大学朱育帆、许愿;西南交通大学傅娅、钱丽源、吴然共14名老师为联合指导教师;同济大学博士生吴尤、清华大学博士生曹旭卿为课程助教;以及79名学生。

场地区位

师生们在为期五天的活动中,通过实地调研、专题讲座和密集设计,聚焦上海站及其周边这片被高架、轨道割裂的城市区域,围绕“街区统筹更新”“基础设施复合化”两大核心视角,探索如何将交通枢纽重塑为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Citywalk项目考察

   

设计场地调研

场地调研合影

工作营最终以精彩的结营汇报收官,十个跨校小组展示了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学生们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数字化工具解决复杂城市更新问题的能力,更通过多维度思考探索了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的再生逻辑。此次活动作为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研究生《风景园林前沿实践》课程的先导环节,有效促进了校际交流,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

   

结营汇报现场

结营汇报合影


02.前沿实践开课

2025年9月19日上午,秋季学期研究生前沿实践课在钟庭报告厅如期开课,系主任章明老师为同学们生动讲解了往年的教学成果与本学期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安排。并鼓励同学们在街区统筹更新的大背景下,通过设计研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通过对公共空间与交通基础设施“从单色到多色”的场景营造,在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中创造出开放、共享、富有活力的人居场所,让通勤、游憩、社交、生态等多重生活情境得以并置。

2)如何通过基础设施的景观复合,打破单一的交通属性,使铁路、高架、绿地、市政设施在空间和功能上实现融合共生。

开课现场

《风景园林前沿实践》课程师资队伍由高校与企业两部分组成,形成了紧密的校企联合与产教融合机制。课程实行“一课多师”模式,师资团队根据学生人数与研究侧重点分组指导。校内导师团队:章明,陈蔚镇,戴代新,汪洁琼,李宾,校外导师团队:朱绍婷,孙轶家,杨晓青,茅岚,潘山,杨凌晨;助教团队:吴尤,徐光耀,共12人。

课程导师

本次前沿实践课选题以“到城市中去”为核心理念,希望学生在应对当下复杂的城市更新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数字化工具提出创新性方案;能够多尺度、多层级、多维度地探索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的再生逻辑;能够理解并回应当代城市的交通压力、社会需求、文化认同与生态挑战。最终,本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更鼓励他们将基础设施视为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生成性资源,在街区统筹思维下探索新的城市复合价值与文化空间想象。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深入城市母体的认知重塑,更促使同学们不断思考:景观如何成为缝合城市割裂、激发区域活力的媒介?未来的风景园林师,唯有始终保持对城市复杂性的敬畏,将理论知识与现场感知相结合,才能设计出真正有温度、有生命的城市作品,让基础设施转化为生成性的公共风景,最终实现城市、社区与人的长久共生。

研究生——“三向六维”知识图谱建设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