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发起的Landscape Tour系列活动第五期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许晓青副教授带队,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高级项目主管施雪莲作为特别顾问,国豪书院、启迪书院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一行40人参观了上海崇明东滩世界自然遗产地。

上海的秋色正是唯美,同学们伴着晨雾抵达崇明东滩,从钢筋水泥的森林走入水鸟的天堂,开阔和畅快油然而生;而本次参观的旅途,正是由观鸟而展开,是学校“五育教育”开展的重要成果,也是增添人文情怀、生态视角意识,走进自然、体验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理论与实践。

第一站:东滩湿地核心区——邂逅万千飞鸟
踏入东滩湿地实验区的鸟类科普基地,首先迎接我们的是成群的白鹭。它们或翩然齐飞,或驻留于木栈道旁,在这个堤坝内特意营造的小环境中,同学们了解到了许多和鸟类有关的专业知识,也看到了丰富多样的鸟类。倘若沿着视线穿过白鹭远去,那是白琵鹭、苍鹭、夜鹭、反嘴鹬、青脚鹬、环颈鸻、琵嘴鸭、琵嘴鸭、绿头鸭、小鹛鹏、凤头鹏鹂、白骨顶……然而它们也不是静态的,低头觅食、肆意优游、偶然引颈、不时振翅、来回游弋……它们又常常隐身与环境之中,芦苇、腐草、秋水、安静、辽阔、怅远……然而就在沉浸与这一片和谐、静谧、潇洒、优雅、与世无争的时候,忽然不知是不是有苍鹰掠过,一时惊飞了漫天水鸟,只觉心头摇荡,更显出东滩的安静与自然。


苍鹭(右图)
第二站:东滩湿地科普教育中心——叩问自然与生命
在这里同学们看到了近250种鸟类标本标本和资料,按照鸟类在崇明东滩主要栖息地类型,即芦苇带、草滩、光滩和潮下滩水域等的分布情况来展示。借助丰富的展陈和生动的标本,同学们直观了解到震旦鸦雀、斑尾塍鹬等诸多鸟类的特征及习性,知晓了东滩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学们又观看了3D短片,短片以大滨鹬的视角讲述了迁徙途中的史诗般的生命之旅,了解了崇明东滩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重要驿站的关键价值。
通过这些科普活动,同学们又进一步产生了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崇明东滩无疑是水鸟的天堂,然而让这些标本的鸟类,能自由在地球上栖息遨游而不是只作为标本留与后人,是崇明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现场科普讲解
第三站:东旺水闸——见证智慧水利
离开湿地区,同学们们来到东旺水闸。这座看似普通的水利设施,实则是东滩湿地生态系统的心脏。经介绍,水闸通过精准调控内外水位,既保障了防汛安全,又为候鸟维持了适宜的栖息环境。每年秋冬,会适当提高水位和含盐度,为越冬候鸟提供足够的觅食环境;春季来临前,则会适度降低水位,露出大片滩涂,方便北归候鸟补充能量。同时结合潮汐规律和天气预测,科学调节闸门开度,从而营造了适宜的水盐沙配比。
站在水闸上眺望,外侧是棕褐色的光滩,远眺却显得荒芜,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三峡大坝等工程的建设等等,都为崇明这一块堆沙而成的岛带来新的挑战,也激发新的思考,人类通过科学决策与自然达成的微妙平衡,而又有着大量难以预测的变化,试问路在何方,或许也就同这座水闸一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每一个特定的时空下,主动找到适宜的调整方案,维系人与自然的平衡。
第四站:北八滧观鸟——感悟和谐共生
最后一站我们到达北八滧,在大堤上选取合适的位置停留,同学们找好点位,架起双筒单筒望远镜和几台专业相机,水沼中成群的绿头鸭与鸬鹚,和远处褐紫色的大片苇荡相映成趣,不知空中优雅飞过,似乎理解了诗中为何用“剪”来形容飞鸟,用“眠”来形容水鸟,将望远镜放下,日落微微有雾,恍惚中的安静中,只看到那:斜日下,水鸟同栖,沙禽掠岸,雪白的芦花过眼。




反嘴鹬(上图)
结语
从校园中走出,体会到这样的生机与活力,大家也感受到了与碌碌日常不相同的一般心境,或许这也是学校开展五育重要项目---“卓越星”的重要阶段成果,也体现了同济大学对学生知识心理全面发展的重视与培养,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与进步;并且将党中央重要政策与指导思想迅速落地,让同济大学人才培养稳步发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