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28日,第十四届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暨2025年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年会在重庆西南大学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以“改革创新·协同融合”为主题,是我国风景园林教育领域两项重要学术活动的首次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与师生代表齐聚一堂。会议包含主旨报告、四大主题论坛、十个分论坛与八个研究生论坛。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多位师生出席此次会议,刘颂、章明、张德顺、王敏、汪洁琼、邵钰涵、申佳可7位教师分别作主题论坛与分论坛报告。博士后黄俊达、博士生白钊成在青年教师论坛与研究生论坛发表报告。
我系由沈洁副教授指导的,以及由彭婉婷助理教授、董楠楠副教授和寇怀云副教授联合指导的两份毕业设计荣获“2025届本科毕业设计优秀作品”。
部分同济教师、学生、访问学者及已毕业校友合影
01 主题论坛
刘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刘颂教授主持了“主题论坛1:本科生教育论坛”,并以 “通专融合、合纵连横—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思路”为题进行了主旨报告。报告分析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第四次产业革命人工智能引发对高校教育范式的反思、当下风景园林专业招生就业面临的困境,结合对同济大学近15年培养的410位毕业生的调研反馈,提出了2025年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思路:(1)在本-硕-博培养全链条中定位本科阶段培养重点;(2)“一主两翼”框架结构下坚持固本强基,通专融合;(3)“合纵连横“,层次递进,融会贯通;(4)兴趣驱动,数智赋能,加强职业自信。
章明
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景观)
章明教授在“主题论坛2:研究生教育论坛”中,以“转变与固本——同济景观研究生前沿实践课程的探索”为题进行了报告。报告介绍了同济大学景观学系为顺应国家专业学位调整、强化实践导向而进行的“转变”与“固本”探索 。主要思路包括:(1)以优化风景园林“三向六维”知识与能力图谱为目标,强化课程的实践属性;(2)以《风景园林前沿实践》课程为抓手推动教改,将重心从单一理论创新转向关注复杂现实问题的发现与综合解决;(3)通过引入国际前沿视野(如2024年巴黎埃菲尔铁塔片区课题)和聚焦国内城市更新热点(如2025年上海火车站片区三校联合设计),引导学生应对真实挑战;(4)旨在培养研究生数字化技术、跨学科知识融通、国际视野与创新等六大核心能力,在变革中坚守专业根本。
张德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
张德顺教授在“分论坛1:课程思政论坛”中,以“溯根源·谋创新·促对话”为题进行了报告。报告围绕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的核心命题展开,分四个维度系统阐述:其一,追溯历史脉络,以重走 Wilson 考察之路为切入点,阐释中国作为世界园林植物分布中心的地位,及中国植物对全球园林发展的深远贡献;其二,聚焦当代引种创新实践,提出 “融西建模探新径,驯化归宗合地宜” 的研究思路 —— 通过模糊相似优先比拓展雄安园林引种视野,依托气候信封模型探索园林树木引种路径,针对气候变化需求建立气候 - 物种矩阵筛选城市植物,并基于 “功能 - 服务” 框架创建园林树种选择新方法;其三,呈现国际交流与科研成果,包括十五年英文授课积累、培养异域学子开展园林史研究的经验,以及坚持学术前沿探索、深耕科研并追求顶尖期刊发表的成果;其四,展示植物园建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实践,以济南、眉山、潍坊、辰山四座植物园为例,体现园林植物研究的应用水平。报告反响热烈,获思政入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王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王敏副教授在“分论坛2:科教融汇论坛”中,以“从一个本科毕业设计开始的绿地生态网络科教融合探索”为题进行了报告。系统梳理了我系景观生态团队师生12年来在绿地生态网络优化领域的数智化循证实践探索。以3个本科毕业设计和3个实践课题为例,聚焦一流科研反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提出“项目驱动+成果带动+平台联动”三位一体互馈闭环的构建逻辑:以项目牵引驱动科研创新,通过成果沉淀带动教学相长,依托“课程教学-学科团队-实验中心-实践基地”多向联动,孵化科研与人才培养新增长点。
汪洁琼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汪洁琼副教授在“分论坛8:数智赋能论坛”中,以“智绘水绿:从生态智能评价到生态数字孪生的产教融合”进行了报告。重点介绍了同济水绿生态智能分实验室(ECO-SMART LAB)搭建的以水绿生态实践关键技术攻关为核心的生态智能研究技术平台,平台立足长三角(苏-浙-沪-皖),统筹林田水绿湿,积极展开了数智赋能下的水绿生态研究。分享案例包括:(1)人工智能驱动的蓝绿空间生境分类、质量评价、生境制图,为长三角一体化地区、千岛湖生态缓冲带、环太湖地区的水生态修复与生态绿色发展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支撑,展现了人工智能在风景园林的应用场景;(2)从“绿”“碳”“水”“智”“人”五个维度,构建城市公园可持续更新支撑技术框架——STARS 体系,展示了上海中山公园在生态效应模拟(Stimulation)、生态效能监测(Tracking)、生态数据集成(Assembly)、生态数据评估(Review)、生态实践更新(Supplement)五部分的具体内容。
邵钰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院学术发展部主任、景观学系副教授
邵钰涵副教授在“分论坛9:国际合作论坛”中,以“国际合作赋能成都环城生态区声景创变”为题进行了报告。报告介绍了教育部生态化国际合作实验室恢复性城市研究分实验中心成立以来的重要中英联合科研与实践项目——《成都环城生态区声环境规划设计指南》。该项目聚焦城市噪声污染难题,提出从“噪声控制”到“声景营造”的创新思路。通过与英国必唯检验声学震动部、利兹大学交通学院的跨学科合作,团队构建了涵盖现状诊断、数据框架、模型生成、情绪量化、标准重塑及管理应用的完整工作流程,推动声景从学术概念走向城市规划实践,为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提供了新范例。
申佳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研究生教学主管、副教授
申佳可副教授在“分论坛10:青年教师论坛”中,以“由国土生态空间到城市绿地:从生态绩效到生态感知的一体化研究脉络”为题进行了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其研究从宏观国土尺度的“生态绩效”到微观城市绿地的“生态感知”的演进脉络。前期“生态绩效”研究聚焦于生态基础设施效能优化,通过构建服务供给、空间流需求和动态供需关系等创新模型,实现了对国土生态空间的量化评估与网络优化。基于此,当前研究转向以人为本的“生态感知”新阶段,引入生态感知理论,构建“评价-解析-转译”的研究框架,旨在提升市民对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直观体验与互动品质。该一体化研究打通了客观生态功能与主观人本需求,致力于为营造兼顾生态效益与健康福祉的高品质空间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黄俊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博士后
黄俊达博士后“分论坛10:青年教师论坛”中,以“在高密度城市扩张对GI降温效应的影响”为题进行了报告。高密度城市扩张背景下,建成区的持续蔓延与绿色基础设施(GI)格局的演变对GI降温效应产生了复杂影响。报告首先阐述了局地空气循环过程模型,通过“引风入城”与“城内降温”构建凉爽城市。其次,以上海都市区为例,该区域在2005至2020年间经历了显著的建设扩张与人口增长。通过量化GI降温效应与城市三维扩张指标,探究不同扩张模式下影响降温效应的关键城市空间形态及其阈值,以期为改善城市风热环境提供量化建议。
白钊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生
白钊成博士在研究生论坛中,以“利用Geo-XAI解码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非线性异质性影响:对比景区与城区、骑行与步行”为题进行了报告。研究利用Geo-XAI方法探讨了建成环境因素对步行和骑行活力的非线性影响及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并揭示了四个关键发现:1)环境因素对步行活力和骑行活力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模式;2)与城区相比,景区内环境因素对步行和骑行活力的影响更强;3)视觉环境因素比形态因素具有更强的单独影响和交互作用;4)Geo-XAI有效地解释了非线性影响的地理原因。研究深化了对街道活力形成机制的理解,并为精细化的街道更新提供了证据支持。
02 颁奖仪式
28日下午,大会闭幕式上分别举行了2025届本科及研究生毕业设计优秀作品的证书颁发仪式。其中本科生组在全国各高校一共评选出20份优秀作品,我系由沈洁副教授指导,王昱、张雅雯、钟波小雨、陈麒安共同完成的作品《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南京西路街道空间环境综合提升规划设计》、以及由彭婉婷助理教授、董楠楠副教授以及寇怀云副教授指导、李瑾琪完成的《水脉徽乡,山泽共续——安徽省黄山市宏村镇大同村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荣获“2025届本科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四位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