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同济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举办的2025国际设计夏令营评图仪式在黄埔江畔——上海明华糖仓隆重举行,活动与设计结合自然·上海站展览联动,邀请了重磅评审团。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主任Catherine Seavitt、美国工程院院士Guy Nordenson、Hassell设计集团董事Jon Hazelwood、加州伯克利TLS景观建筑公司创始人兼负责人Tom Leader、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朱祥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存东、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王向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朱育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章明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林中杰教授、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长聘副教授张波。本次夏令营安排了3场高质量讲座、复兴岛基地考察和上海杨浦滨江City walk, 内容丰富多样。
来自4大洲11个国家24所高校的31名营员分组汇报了设计成果,并制作了展览,展现了国际设计教育的高水平对话与合作。评图环节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许晓青副教授主持。
让我们用一段视频回顾本次夏令营的过程:
首先,本次夏令营的领衔指导教师,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vid Gouverneur副教授对为期一周的工作营进行了介绍。对本次国际设计夏令营的工作重点、工作方法、各小组特征、场地和城市考察等进行了概要。“超级总平”是本次夏令营的一大亮点,各个小组都在尽量接近真实的尺度上去组织各类系统。
第一个小组作品是《A Place to Live and Stay》。方案将复兴岛重新构想为一个长期宜居的社区,引入了一个横跨岛屿的降温和疏浚的运河网络,增强了气候舒适性、生物多样性和与水的联系,这些绿蓝色的走廊,创造了流动的能量和健康的生态。
第二小组《GREENEWAL》从更加自然的角度实现复兴岛自然再生。方案考虑到的复兴岛所面临的潮位、防汛、和自然生态的问题。利用保存完好的建筑,使其成为生物多样性的海绵,立面通过级联的藤蔓呼吸,将雨水过滤到闪闪发光的庭院湿地中。营造了一种城市中的自然,土壤、昆虫和鸟类重新夺回了城市网格。
第三个小组的方案《POSSIBILICITY》融合了文化、生态和空间的视角,提案将该岛重新构想为一个突破性的城市发展过程,通过适应性再利用环境修复和防洪设计,使得研究机构、新兴技术建筑和庞大基础设施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空间镶嵌体。
第四个小组《ShanghalSLAND》将复兴岛改造成充满活力、自然气息的城市景观,生态更新、社区生活和都市能量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新的滨水生活愿景。设计通过生态视角诠释了上海标志性的滨江长廊“外滩”,为人类和野生动物创造了一个避难所。将运河融入岛上的地形,设计将内运河引入中央广场,将僵化的水道软化成一种流动的景观,在城市与自然、河流与运河、生产力与休憩之间架起桥梁。
第五个小组汇报《The Organic Renaissance》方案。区分城市价值体系,建立优先的再生区和将遗产与生态综合,并保护重要的工厂建筑、标志性的龙门吊等,同时战略性地激活滨水区并重组主要的蓝绿色基础设施走廊连接和街区优化:实现高度可进入的“1骨架+2周边+3桥梁+N分支”路径网络,将该地区联系起来。优化了城市街区格局,提高了岛内渗透性,使得开放空间能被引入活力区。
在场的各位专家、指导教师对夏令营的总体成果及展览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宾大教授David Gouverneur领衔指导和本次高度多样性的学生组合,行业导师和本校教师、博士后、博士生合作指导共同保障了本次夏令营的成果。虽然仅有一周的设计时间,却不乏系统性思考,对麦克哈格思想的践行与致敬。夏令营的各位营员通过复兴岛再生的设计实践,对设计如何回应自然核心议题进行多维深度的思考,复兴岛再生的蓝图在青年学子的笔触与思辨中日益丰满,体现中外青年力量在面向未来城市设计中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评审结束后,承办方代表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章明教授向各位评审赠送了纪念品,并且颁发了夏令营指导教师证书。
夜幕降临,全体评审、教师和同学们乘着晚风,移步到糖仓天台,以黄浦江阑珊夜色为背景,由王向荣教授、李存东大师、朱育帆教授、David和林中杰教授分别颁发了杰出设计奖、营员证书和志愿者证书。学生代表Amanda发言,她表示在上海和同济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周。不仅体会了跨文化合作的乐趣,也惊叹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并且感谢CAUP以及景观学系老师和同学们的温暖关照。
本次夏令营是继同济与宾大签订MOU后的首次夏令营,宾大设计学院景观系系主任、伊恩麦克哈格中心主任Catherine Seavitt教授、规划系David Gouverneur教授、林中杰教授及多名同学参与其中,双方师生进行了深度互动。我们相信,同济和宾大的合作还将进一步延续与深化,取得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