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回应自然
共话生态未来
2025年7月6日,“当今之设计结合自然”国际景观大师论坛(Design with Nature Now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Master Forum)在上海杨浦滨江明华糖仓成功举办。论坛聚焦景观研究、实践、教育与管理等前沿议题,围绕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理念在当代环境挑战中的新诠释,展开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
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和上海市杨浦滨江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同济大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指导,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风语筑协办,《中国园林》、《风景园林》、《园林》、《城市规划学刊》、《时代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Sustainability》(英)多家学术媒体支持。
本次论坛汇聚了3位主持人和9位报告嘉宾,均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荷兰等10余个国家的300余位嘉宾出席,现场座无虚席。与会者包括高校学者、设计机构代表、政府官员与学生群体。论坛气氛热烈,研讨深入,充分展现了其高度的国际化水平和显著的学术影响力。
论坛分为三个主旨报告单元和一个展览观察员特别报告,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依次登台,分享其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以下为论坛主要内容回顾(嘉宾报告顺序按议程安排排列),围绕“设计结合自然”的核心理念,展开对景观研究、实践、管理、教育等前沿议题的报告和交流。
主旨报告(1)
主持人:成玉宁
本单元由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江苏省设计大师成玉宁教授主持并引言。该单元聚焦“设计结合自然”理念的思想延续与当代创新实践,多位嘉宾从理论建构出发,结合案例分析,呈现了多维度的学术思考。
Catherine Seavitt
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主任;马丁与玛吉·迈耶森城市主义讲席教授
报告题目:
宇航员 / 博物学家:我们的景观未来
ASTRONAUT / NATURALIST: Our Landscape Futures
Catherine Seavitt教授深刻阐述了未来景观设计需融合宇航员的宏观系统视野与博物学家的微观在地感知。她以纽约弗莱士基尔斯垃圾填埋场改造为公园的历程为例,指出麦克哈格式的宏大视角也需辅以对“新奇生态”的近距离观察。她巧妙引用鲁迅先生《野草》的意象,倡导重新审视“杂草”等被忽视却顽强存在的生命形式的价值,认为这正是气候变化背景下适应性设计的关键。她呼吁设计师以时空交融的视角,从被遗弃的土地中学习,探索更具韧性与动态演化能力的景观未来。
朱祥明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
报告题目:
源于自然的中国古典园林智慧
The Wisdom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Originating from Nature
朱祥明大师以“源于自然的中国古典园林智慧 ”为题,旨在向经典致敬,探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营造法则 。他指出,中国园林智慧源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态伦理,其哲学根基深植于道法自然、儒家比德及风水理论之中 。报告系统解析了古典园林在空间布局、叠山理水和植物配置上的独特设计智慧,通过对拙政园、颐和园等经典案例的剖析,阐释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如何达成 。朱祥明大师进一步展示了此项传统智慧在当代建筑与景观设计中的活化、转译与海外传播,强调其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为构建“诗意的栖居”提供了永恒的东方方案与未来的启示。
李存东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总设计师
报告题目:
地域景观的思考和实践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Landscape
李存东大师认为,地域景观是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与社会经济多重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成果 ,其核心在于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场“人”与“地”的深刻对话 。以中国传统园林为例,生动剖析了不同地域的风貌特征:从北方园林的宏伟庄重 ,到江南园林的玲珑雅致 ;从岭南园林的舒朗通透 ,到巴蜀园林的古朴飘逸 。他强调,这些独特风格的形成,深受各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材料工法乃至经济艺术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报告结合丰富的现代景观项目实践案例指出,当代景观设计同样根植于地域特色 。李大师总结道,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优秀的园林景观都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景观设计师的使命正是在传承地域文脉、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回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和谐共生。
主旨报告(2)
主持人:王忠杰
本单元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院长王忠杰院长主持并引言,该单元聚焦地域性景观与城市水系统的可持续设计,多位嘉宾结合具体项目,展示了设计介入自然系统的多种可能路径。
Tom Leader
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
TLS创始人及主创设计师(美国)
报告题目:
找回场地失落之物
Lost and Found
Tom Leader先生以“Lost and Found”为题发表演讲,指出城市中那些承载人文与历史的常见场地正在消失,强调保护这些场所蕴含的本土身份与记忆刻不容缓。他批判了当下流行的城市标志性构筑物如伦敦眼,认为它们往往只是对其他场地文化的简单模仿与复制,缺乏原创性,对城市的文化意义有限。这些模仿外来文化的构筑物无法体现本地生长出来的文化与记忆。对于如何寻回这些“失落之物”,Tom Leader先生分享了狮山公园(苏州)、京张铁路遗产公园(北京)、杭钢遗址公园(杭州)等城市更新项目的实践经验,强调挖掘场地历史记忆与生态潜力的重要性。他提出的“设计即修复”理念获得现场观众一致认可,并引发了关于城市再生与生态修复关系的深入讨论。
王向荣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园林》主编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
从水利到风景——设计结合自然中的城市水之风景
From Hydraulic Engineering to Waterscapes: Nature Based Design of Urban Water Systems
王向荣教授深入探讨了城市水系统从传统水利工程向现代自然景观设计演变的历程及其深远意义。王向荣教授指出,历史上的水利工程并非单一的技术设施,而是结合自然与气候条件的综合解决方案,旨在保障农业灌溉、防洪排涝、城市供水与雨洪管理,从而构建富有韧性的区域农耕和城市水环境。王向荣教授的报告穿越古今,援引了全球多个文明古城的案例。古罗马拥有长达500年建造历史的引水渠系统。马拉喀什则( 摩洛哥)的坎儿井和灌溉沟渠的混合系统。 在中国,从良渚古城的陂塘系统到杭州西湖的历代治理,再到北京水系的演变,都彰显了中国古人在“山-水-城”一体化建设中的丰富实践。 这些历史经验共同揭示了“设计结合自然”理念的强大生命力: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水问题,最终将水利设施提升为兼具生态、文化和美学价值的城市景观。
展览观察员特别报告
张波
报告题目:
无常生态与语汇局限:“设计结合自然” 的美学难题及其解决
Impermanence of Ecology and Limits of Design Literacy: Aesthetic Dilemmas of Design with Nature
张波教授对现代景观设计学奠基人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刻剖析。张教授指出,麦克哈格在《设计尊重自然》中,明确倡导“生态的真实性高于景观的美感” ,并认为形式应揭示内在的自然过程 。通过对其项目和自传的深入研究,张教授揭示了麦克哈格审美中更为复杂的一面。在其具体实践中,他不仅推崇原生自然的价值,也表现出对隐逸式田园风光的偏爱,并深受“英国风景画”式美学风格的影响 。张波教授表示,这位景观巨匠在强调科学与道德的同时,其内在的审美选择仍植根于特定的文化与传统,为业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设计尊重自然”的理论内涵提供了全新视角。
主旨报告(3)
主持人:童明
本单元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童明主持并作引言。该单元聚焦“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与地域文脉结合,探讨通过基础设施转型、尊重场地历史及多学科融合,提升气候韧性、激活公共活力,实现城市自然共生与设施开放共享。
Jon Hazelwood
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
Hassell设计集团董事
全球公共空间设计领域负责人
报告题目:
从蓝图到落地:澳大利亚视角下城市自然的美丽、价值与挑战
Jon Hazelwood先生在报告中强调了面对全球气候“红色警报”,城市公共领域必须被重新定位为构建气候适应能力的核心资产这一主题。Hazelwood指出,设计思维需从孤立的项目转向系统性的网络构建,将公园、街道、滨水区等公共空间整合为一个相互关联、多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系统 。他倡导大规模应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热岛、内涝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危机 。通过哥本哈根“都市绿地空间”规划与新加坡裕廊岛可持续发展蓝图等一系列前沿实践,展示了如何通过一体化设计,将公共领域从被动的空间转变为积极的气候行动发生地 。他总结道,景观设计师应引领这场变革,推动从“宣言到交付”的转变,利用设计的力量创造一个更具韧性、健康和活力的未来 。
朱育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
白板与见序
Tabula rasa and Systematization
朱育帆教授以“白板与见序”为题发表主旨报告,深刻探讨了景观设计如何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并承袭伊恩·L·麦克哈格(Ian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的生态智慧。引述建筑理论家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的批判,强调这种“抹去地域性地形”的做法,剥夺了场所的特性。朱育帆教授倡导一种更为敏锐和深入的设计哲学:尊重并拥抱场地固有的地质与农业历史所形成的地形地貌,使设计成为对地域文脉的延续与升华。朱育帆教授的报告为当前景观设计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在追求现代功能性的同时,设计师应回归对自然、历史和地方文化“见序”的理解与尊重,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够讲述其独特的故事,从而创造出真正与自然共舞、富有生命力的世界级景观。
章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长聘特聘教授;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景观)
报告题目:
走向开放共享的城市基础设施
Towards Open and Shared Urban Infrastructure
章明教授从大设计理论切入,阐述了融合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设计、水工设计、生态修复、智能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八合一”框架及其对应的六大维度。由此鲜明地提出,应将传统单一功能的“灰色基础设施”转变为复合、开放的“场域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城市生活的载体与公共活力的源泉。通过“场域基础设施”旨在通过“柔化边界、叠合生长、开放共享”三大核心策略,将市政、交通、水利等设施与景观、建筑、生态修复乃至艺术智能进行跨学科的整合 。这种模式不仅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更能有效激活存量空间,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 。章明教授还通过对上海杨浦滨江“风塔亭厕”、机场联络线三林南站等多个实践案例的讲解,生动展示了如何将基础设施从封闭且有邻避效应的灰色空间成功转变为“公共活力源” 。最后呼吁,在构建协同机制的基础上,迈向“无界城市”,真正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治与共享 。
结语
CONCLUSION
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对话平台,更是对伊恩·麦克哈格生态设计理念的一次致敬与再诠释。通过中外专家的深度交流,论坛进一步明确了设计在构建人地和谐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共同探索设计结合自然的新范式,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